课程思政案例 | 《新媒体批判理论导论》夏冰青

发布时间:2024-12-02浏览次数:10

《新媒体批判理论导论》

夏冰青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新媒体批判理论,培养学生理解新媒体与当代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关系。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新媒体领域中的批判学相关理论学派和核心概念,并运用这些批判性理论分析当代社会、文化、产业与技术问题。


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当代新媒体现象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有机结合,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认知,最终培养出具备理论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系统介绍新媒体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学派,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对具体的新媒体现象进行分析,逐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

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学生在运用理论解读复杂的新媒体案例时,需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和深入剖析现象的综合能力,这对课程设计与教学引导提出了挑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新媒体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真实案例,如算法推荐、信息茧房、短视频平台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现象相结合。

2.小组活动与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多堂课中进行新媒体案例相关的调研与分析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学会灵活运用理论剖析社会现象与新媒体问题,提升团队协作与独立思考能力。

3.课堂互动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享观点并展开交流。针对当代新媒体热点问题(如网络隐私、平台治理、媒体伦理等),启发学生思辨,拓展其对新媒体批判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践驱动与汇报展示

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后实践,要求学生围绕具体的新媒体案例完成分析报告或多媒体作品。每组定期展示研究成果,由教师点评并引导全班讨论,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


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第一章 新媒体简介


学时:2学时

主要内容:

1.新媒体的定义与现今发展。

2.新媒体理论分类。

3.学生分组与活动设计。

4.欣赏新媒体相关研究片段。


教学要求:

1.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

2.熟悉新媒体理论的基本分类。


思政特色:通过介绍新媒体的历史发展,结合中国新媒体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如“移动支付”“短视频平台崛起”等,增强学生对我国科技进步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 数字化与整合化


学时:2学时

主要内容:

1.数字化的基本概念与对新媒体的影响。

2.整合化的特征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数字化与整合化的核心概念。

2.理解其在信息传播和新媒体使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思政特色:结合中国数字化发展实际(如“智慧城市”“大数据精准扶贫”),引导学生认识技术进步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并辩证分析数字化对隐私和伦理的潜在影响。


第三章 大数据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

1.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

2.大数据研究的理论代表与核心观点。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问题及其局限性。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数据对新媒体发展的意义。

2.分析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优势与问题。


思政特色: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如“健康码应用”“舆情监控”,启发学生思考大数据背后的社会公平与伦理责任问题。


第四章 网络文化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

1.网络文化的分类与特点。

2.网络文化中的力量分布及其社会意义。

3.衡量网络文化影响的标准与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网络文化的基本分类和特性。

2.理解网络文化中的力量分布与评价方法。


思政特色:通过分析主流网络文化(如“主旋律短视频”“网络公益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文化对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增强其责任意识与价值观辨别力。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

1.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与变化。

2.新媒体受众理论及问题分析。

3.欣赏相关影片。


教学要求:

1.理解新媒体受众的行为特点。

2.掌握受众理论的基本框架与存在的问题。


思政特色:通过分析不同受众群体对社会热点的态度与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


第六章 新媒体工作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

1.新媒体工作的变化与特点。

2.新媒体工作的理论与管理方法。

3.辩证分析新媒体工作现状。


教学要求:

1.理解新媒体行业的运作机制与管理模式。

2.分析新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思政特色:结合“中国网红经济”等案例,讨论从业者如何在追逐流量的同时坚守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空间


学时:2学时

主要内容:

1.公共空间理论的基本内涵。

2.新媒体时代公共空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要求:

1.掌握公共空间理论。

2.辩证分析新媒体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思政特色:结合当代网络舆论场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新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对话、增强公共治理能力。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的自我


学时:2学时

主要内容:

1.自我表现与表达的特征。

2.新媒体时代自我表达的变化与局限性。


教学要求:

1.了解新媒体时代自我表达的特征。

2.辩证分析自我表达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思政特色:通过分析网络虚拟身份的现象,讨论自我表达的真实性与责任感,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第九章 免费劳动力与免费文化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

1.免费劳动力与免费文化的理论分析。

2.其对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影响。

3.辩证分析免费文化的利与弊。


教学要求:

1.掌握免费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2.分析其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权益的影响。


思政特色:结合新媒体平台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现象,讨论劳动价值与权利保障,增强学生的劳动权益意识。


第十章 新媒体时代的伦理道德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2.人肉搜索、隐私泄露与剥削现象的分析。

3.相关影片欣赏与讨论。


教学要求:

1.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伦理困境与社会责任。

2.辩证看待新媒体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思政特色:通过剖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伦理道德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十一章 结语


学时:2学时

主要内容:

1.课程知识回顾与总结。

2.期末小组作业说明与评价标准解读。


教学要求:

1.梳理课程内容,强化理论体系理解。

2.指导学生完成期末实践作业。


思政特色: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思考新媒体发展的未来责任。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导向的新媒体批判理论剖析实际案例,具备独立思考与批判分析能力。

2.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新媒体现象的认知更为全面,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形成正向的价值判断与责任意识。

3.学生反馈积极,大部分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理论,并在期末作业中展示出较高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反思

1.理论导向的深化与补充

当前课程中的理论导向主要聚焦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学理论,但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未来应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新媒体发展的具体案例,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

2.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尽管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但在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上仍有优化空间。可以设计更多聚焦中国新媒体实践的案例,如“短视频产业的社会影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激发

在课程设计中,部分学生在面对抽象理论时仍表现出一定的畏难情绪。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强互动环节的趣味性与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探讨、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