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1点50分左右,在上海的上空,乌云已酝酿了约20分钟,几阵闪电、雷声之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这是上海今年首场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雨使得校园路面多处积水,给校内的通行造成了不便。本文记者调查后发现,校园积水可能与枯枝落叶堵塞、地下管道排水能力不足、道路沉降问题以及填土不密实四个因素有关。校方实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枯枝落叶进行了清理,但其余症结还有待相应解决方案的推出和实施。
风雨雷电交加学子出行不易
本场暴雨来势汹汹,但去得也快,同学们对于暴雨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来自GG专业的汪同学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感到烦躁:“本来中午的时候,阳光很好、天气明朗,突然天黑心情也随之变差,湿漉漉的、天黑黑的,变得很焦虑。”而来自SZ专业的吴同学觉得虽然暴雨突然,但因此才有“夏天那种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的畅快感”,让她觉得很兴奋。
“那会儿我们正在上课,窗外乌云密布的,像是到了晚上一样,黑云压城的感觉。打雷闪电时,老师听到雷声都顿住了。风声也很大,外面树枝都被吹弯了,雨水密集到看不清窗外在发生什么。”BJ专业的马同学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许多同学都在拍照,这样的天气还是很少见的。”
下午2点45分左右,大学生活动中心旁的隧道中,约有17人在此处人行通道处避雨。此时恰值上下课间隙,隧道里人流量较大,却因雨势过大,大家只能在此处暂留。另有4人骑着摩托车在隧道下的车行通道处避雨。其中有一位圆通“承诺达”的快递小哥,他说摩托车车后的车筐里放着的都是从同学处收来待寄出的快递,因为很担心快递件被大雨淋湿,想等雨小一些再走。李同学2点30分下课后回到宿舍发朋友圈感叹到:“一把巨大且坚固的天堂伞毫无用处,湿得透透了。”
3点左右,在实验A楼前,记者遇到了没有打伞、冒雨从教学楼回宿舍的孔同学。从2点30分下课后她已经在教学楼里等了好一会儿,她有些无奈地表示:“等的时候感觉雨也没有变小,就直接回宿舍了。出门前看过天气预报说下午四点才会下雨,所以也就没有带伞。”
雷雨天气还伴随着大风,在校医院侧面一处停放非机动车的停车场里,共有约80辆自行车、15辆电动车,其中33辆自行车被大风吹倒在地。据上海气象局发布的信息,全市大部出现了7-9级雷雨大风,部分区域最大风力达10级,最大小时短时强降水达15-20毫米。
在当日微博热搜“上海暴雨”话题之下,上海的“魔都”之称因乌云、闪电、暴雨、大风的天气变化被再次证实。微博用户“皮卡皮卡皮卡po”发微博说:“这天气我有三秒钟相信我被抓进了地星。”“上海魔都”、“世界末日”、“妖孽渡劫”等词都被网友们用来调侃上海暴雨天气。
二教附近积水严重学子通行成问题
在3点30分的下课时间,同学们陆续从第二教学楼中出来,但雨后人行通道上的多处积水使通行成了问题。据第二教学楼保卫处的记录信息,第二教学楼共有44个教室,最多可容纳4988人。
从第二教学楼出来向东是一处主要的人行通道,同学们可以由此通往主干道、食堂以及宿舍楼。而雨后,这里的人行通道有一片大面积的积水。记者用手机app“测距仪”测量的数据显示,积水区域长度约为3.5米,宽度覆盖了整条人行通道,最深处约有2.5cm深,浅处也约有1cm深。而据记者测量,普通的运动鞋鞋底厚度在1cm左右,也就是说浅处积水也足以淹湿人们的鞋子。由于地温较高、降雨突然,在记者测量时,地面上的积水还是温热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行的人只能选择踩水而过或者是踩着旁边花坛的边缘通过,而花坛的边缘仅有6cm宽,记者在场时就看到有两位同学因为掌握不了平衡而掉下花坛边缘、踩到积水。一位沈同学告诉记者说,“这边真的很不方便,第一次下雨我以为积水只是偶然现象,后来发现每一次下雨都会积水。从上面(花坛边缘)走掌握不了平衡,要不就踩到上面的土和花草,要不就踩到下面的水,水还会溅起来打湿鞋子和裤子。如果我意识到这条路积水,那就会走另外一条路,但后来我发现其实那条路也积着水。”
沈同学说的另外一条路是同学们通往主干道的又一选择,从第二教学楼出来由此向西、通过一条小路即可。雨后形成积水的就是中间那段必经的小路。由于前处积水、踩着花坛边缘而过的同学只能单向通行,通行速度减慢,此处成为“分流”的通道之一。但这条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积水深度约1cm,也存在与前处相似的难以通行的情况。
而从二教出来的第三条路则需要绕行至第二教学楼和第一教学楼之间的路口,这条路上积水的宽度没有覆盖全部的路面,但是路上的积水也使得所有经过的同学只能小心地避开所有的水坑通行。
此外,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隧道旁边、实验A楼前、图书馆前、第四教学楼前、校医院门前等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水情况。记者注意到,在校医院门前的积水处,一位怀孕的女士同样选择从旁边的高出地面的泥土上经过,此时泥土已被雨水浸湿有些湿滑。
积水从何来、又将如何去
下午3点15分左右,大雨仍未停止,在文脉廊附近的路口,记者见到了正在骑着三轮车清理树枝和落叶的C师傅。据校园环境管理中心的老师介绍说,因为树枝和落叶容易随着水流堵塞排水口从而形成积水,所以每次下大雨,校园环境管理中心都会派2到3人一组、共计5组的员工去清理落叶。C师傅今天开始下雨时就骑着三轮车出发,从南门开始,途经物理楼、莲花南路门、西操、校医院,再沿着大夏路到文脉廊。据C师傅说,落叶和树枝在他走到差不多四分之一的路程时就已经几乎装满了三轮车。
记者于4点10分左右在河东食堂的后厨出口处看到三位师傅打开了井盖,正在疏通水井以排掉积水。记者从L师傅处了解到,他们下雨后接到了食堂员工打来的电话,就迅速地赶到这里,匆忙之中以至于忘记带路障标识牌。而这里恰好也是菜鸟驿站的出口,是同学们出入驿站拿快递的必经之处,师傅只得不断提醒同学们小心脚下。
在大概十分钟后,路面的积水已基本上排清了,但是水井里的水位还居高不下,师傅们推测可能是树根长大后堵塞了管道,或者是路面沉降使管道被压迫不易排水。关于后一个推论,记者在现场测量到路面与河东食堂的建筑之间确实存在约6cm的裂缝。
下午5点左右,在尝试了各种方式都不能疏通之后,师傅们今天只能放弃,回去上报给学校。L师傅还提及,校园里有约5000口井,包括污水井、雨水井、路边井等,而平常疏通这5000口井的只有他们3个人。刘师傅也向领导提过人手太少,这份工作工资3千左右不容易招到人。校园环境管理中心的老师表示,这项工作忙碌的时候人手可能不足,但大多时相对比较空余。
今年大三的一位W同学抱怨道:“大一的时候二教(第二教学楼)门前的积水就是那样,3年过去了,它还是那样。”记者在以华师大校园参议会的微信公众号上以“校园积水”和“积水”为关键词检索历史文章后发现,校园积水问题在最早在2014年9月7日的推文中,2011级体育与健康学院的郑军就以示和后勤的老师沟通了道路积水问题,此后2016年、2017年参议会都有关于校园积水问题反馈,但是至今积水问题仍然存在。
关于学校道路积水的成因,学校后勤保障部的Z老师跟记者分析了以下几种可能性:第一,在2004年学校修建之初,铺设的排水管道的口径本身较小,加上多年来淤泥的堆积等,排水能力会有所降低;第二,下雨时落叶掉下来堵在排水口,如果雨水太急也会形成积水;第三,地面沉降问题,沉降会导致地面变形,继而雨后形成积水;第四,填土的问题,学校的地基使用的是三合土,当时建筑垃圾等也进行了回填,土层可能存在着没有压实的情况。
地理科学学院L老师进一步解释道:“简单来说,沉降是因为土壤里面的水被抽掉了。原来水是有浮力,抽掉水相当于对土壤施加了浮力大小的压力,就会形成沉降。另外,如果填土不密实,土层为松散状态,后续如果土层在自重压力、荷载压力下被压密,就会下陷,雨后在低洼处形成积水。”
对于上述积水问题的不同成因,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据学校基建处的数据,我们铺设的雨水管道分总管和支管两种,二者分别为450mm和250mm。校园环境管理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通过这两个数据来看,总管的排水能力可以到达排水要求,但是支管应至少到达300mm,250mm的支管意味着“几张纸、几片树叶”就很容易堵塞,从而降低它的排水能力。关于可能的解决方案,该老师回应说,如果是排水管道的问题,将小的管道换成大的管道,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校内管道连接校外,与吴泾镇所有排水管道构成一体;学校可以检查管道的淤堵程度,如果淤堵严重则需要进行清理。明沟、雨水管道在3月底开始校园中心将会进行集中的清淤处理,这项工作将会一直持续到5月份。
关于落叶树枝的问题,每次下雨校园环境管理中心都会派人清理。前文提到的W师傅与L师傅一行人就是该中心的工作人员。目前校园环境管理中心对校园环境实施网格化管理,共有23个人编制有较为明晰的分工。
而沉降和填土不密实的问题短期内不太好解决,路面修缮之后也可能会因土层结构的问题再次造成小面积的沉降形成路坑,下雨后再次积水。地理系的L老师也提及:“如果不想让它沉降就需要将原来填土挖出,用好的土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并且因为积水比较浅,且若非持续降水,积水一天之内也能退去。
后勤保障部的Z老师补充道:“其实现在海绵城市的概念比较绿色生态,利用植物、土壤的吸水功能将大气降水补充为地下水。但是因为上海的土质是粘土,含沙量较少、有粘性,水分不易从中间通过,且学校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很高,海绵城市的概念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关于海绵城市,我们算了一笔账, 1到2平方米的海绵城市造价大约需要1万元,闵行校区的面积约2071亩,约1380667平方米,如果要实施这项工程,总造价确Z实十分高昂。
图文 16新闻 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