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几位新闻系学生来专访“久经沙场”的文汇报高级记者,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题目,但是当采访对象郑蔚老师在预定采访时间前一天晚上发来消息,“你偏偏遇上了个喜欢采访别人,而不喜欢被采访的人。怎么让我改变主意呢?”,让我们的心着实震颤了一把。几个回合的“刁难”与“唇枪舌战”过后,虽然终于得到应允,但这道“世纪难题”让我们做好了“明天将是一场恶战”的心理准备。然而,在与郑蔚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每一个答案都兼具一针见血的评论、大量细节事实和丰沛的感情,甚至无需多少加工就可以写进专访报道。这或许是几十年披荆斩棘的记者生涯中养成的习惯——热情而冷静,果敢而仁厚。
心怀敬畏,厚道前行
1992年进入《文汇报》任经济部记者,2008年任《文汇报》国内部主任,2017年成为特聘首席记者,多次获新闻奖,2004年获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在18级新闻系学生见面会上,郑蔚老师讲述了自己作为记者的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走过更多的路,见过不同的人。郑蔚老师回顾他二十余年的记者生涯,总结出这样一段话,“每个记者写下的新闻,其中无论是报道了什么、隐藏了什么,它们都是我们国家和心灵的成长史。最好的报道其实是最厚道的报道,所有的事都有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以最善意、最厚道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郑蔚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华东师大新闻系学生的期望。
郑蔚老师曾经参加过数次灾难报道,诸如汶川大地震、庐山大地震、响水爆炸案这样影响巨大的灾难事件。对于新闻记者如何报道天灾人祸这个引起诸多争议和讨论的话题,郑蔚老师毫不讳言他曾经在地震现场看到有摄影记者要求家属进行摆拍。“抱着遗照,坐在废墟里,很痛苦的表情,这种照片是非常煽情的”,郑蔚老师告诉我们,有些被要求摆拍的遇难者家属对摄影师说‘可不可以不要拍了’或干脆拒绝摄影记者的要求,但那些镜头就是这样冷酷地对着他们。他认为这是对灾难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一个有良心的记者不应该去消费遇难者家属的感情。
当提到人祸这样比天灾更加复杂的灾难事件时,郑老师举了“江苏某地万人大逃亡”作为例子。今年3月震惊全国的江苏某地爆炸案实际并不是当地化工厂第一次出事。该地的化工厂一直存在安全隐患,几年前,当有人散播有误消息“工厂将要爆炸”时,万人连夜逃离,甚至在逃亡路上发生了车祸。当时就有记者想要前往报道,经当地政府各种形式的劝阻而未能完成报道,这则消息也就不了了之。
郑蔚老师认为,如果媒体能够监督政府合理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爆炸案或许可以被避免,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么严重的伤亡。对于这其中的原因,郑老师说,有些记者喜欢写很犀利的报道,让政府留有戒心。在郑老师看来,记者不应该过分追求“犀利”,而应该坚持“厚道”的底线。“当你怀着善意和厚道,采访对象会被打动,因为人家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诚意”,郑蔚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这不仅是做新闻记者的准则,更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
多角度采访,写出人物的立体感
谈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好一个人物,郑蔚老师提及最多的词是“立体”。“除了做好案头工作,你还要去采访这个人物的家人、同事、朋友,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在专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时,郑蔚老师采访了黄旭华的大女儿黄燕妮,她回忆说:"我爸下放养猪时,养猪场就一个灶头一口大锅。每天早晨煳一大锅红薯,像样点的红薯我爸挑出来自己当饭吃,剩下的就都喂猪。
“问人物本人的问题,是只有他能够回答、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郑蔚老师采访黄旭华本人,得到的回答是"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是坏人,只是当年被‘四人帮’那一套洗脑了。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很同情我的,常有人偷偷跑到养猪场给我通风报信:‘明天要批斗你了,你不要紧张,就是说你什么事,你要有个思想准备。’"两相印证,黄旭华弘毅而宽厚的品格跃然纸上。
报道中写道,黄旭华上世纪30年代离开家,一分别就是30年。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母亲已是95岁高龄,自己也已经是两鬓斑白。期间父亲、哥哥去世,他因为工作原因,都没有回到家乡。誓言无声,黄旭华奉献了“大家”,亏欠了“小家”。但黄旭华本人说,“当无名英雄,是小事情!国家也好,家国也罢,有国才有家。”在向我们讲述黄旭华院士的事迹时,郑蔚老师言语之间充满了敬佩之情,他告诉我们,写一个人,了解他的心路历程,要从他的原生家庭写起,要在大时代和小时代的交叉点上写出这个人的痛苦和追求、希望与挣扎。
如何应对媒体转型:练就一身真本领
报纸数量缩减、小众报纸大量停刊、报业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这些都是近年来新闻业发生的变化。作为《文汇报》的高级记者,郑蔚老师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分享了他对新闻业转型的独到见解。
在郑蔚老师看来:这种转型的趋势是必然的。他先是简单介绍了上海几家报纸的合并重组,向同学们剖析了背后的考虑。而后他又以《文汇报》纸质报纸上印有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出相关报道视频的二维码为例,阐释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报纸存在的局限进行补充这一道理。当同学们表示对传统报业的转型产生了焦虑、迷茫情绪的时候,郑蔚老师指出:不能将报纸简单地定位成传统媒体。媒体的本质是新闻内容的提供者,记者的责任是采集新闻。无论是电视、纸质媒体还是互联网电子传播,都需要有准确的新闻来源和新闻内容。对真相的诉求才是读者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新闻内容的提供者,我觉得只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写好新闻是最重要的,至于用哪种方式提供出去,我觉得这已经是个第二位的事情了,这属于传播手段的变化。”郑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在座的同学。在等待采访的间隙,郑老师随手拿起一本书架上的书开始阅读。“你们要多读书,不要浪费掉大好青春”,“尤其是文科专业,还要多学习理科知识,培养理科思维”。从必威东盟体育平台中文系毕业近四十年,郑蔚老师永远保持着对阅读、学习的热情。
作为入行多年的资深记者,郑蔚老师曾亲身经历过纸质媒体的黄金时代,也目睹了电视媒体与新闻网站的更迭演进。现如今,新闻业已进入社交媒体的黄金时代。而郑老师仍奋斗在、坚守在新闻报道的最前线。谈到转型期对新闻业和新闻记者的影响时,郑蔚老师表示:现在的时代,对新闻记者和新闻业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闻记者有了更多新闻的可能性,但也需要面临着更多挑战。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记者需要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下,每个记者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新闻“深度造假”提供了便利。很多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都是在截取符合自己观点和立场的素材。他们关注的不是国家的变化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有时候媒体越多,真相反倒越少。”郑蔚老师感叹道。
在访谈结束前,郑蔚老师再三叮嘱新闻系的各位同学:“你们的问题不是技术,而在于人文素养的积累。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人情练达即文章’。怎么写文章?人情练达即文章。”
18级新闻学 施懿芝 孟闻笛 许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