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坚定、背影匆匆、齐耳短发、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每次见到吕新雨院长,总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的力量。身为必威Betway东盟体育的一院之长,吕老师的日常工作总是安排得很满。那天晚上9点,当我们见到吕老师的时候,她还没有结束在天堂电影院的活动,即便是后来的散场,她还是很热心地和前来参加影评会的同行们交流,关心他们回去是否方便。
吕老师跟我们讲,第二天她要去同济大学开会,然后直接出差去北京。如此紧密的行程,对院长来说也许早已习惯,在她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疲惫。她总是如此温和、如此亲切。就像她的学生说:“吕老师平时挺忙的,但还是很关心我们的,人非常和善”。能够平衡好工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项,我想,吕老师的内心一定是笃定的,这也与她的亲身经历有关。
自愿入党:是党的感召力
吕新雨院长是在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谈到入党的初衷,吕老师认为这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而是当时深受优秀前辈的影响,在党的感召力下主动入的党。由于是学现当代文学出身,吕老师在念硕士期间的导师是陈坚教授,也是一位夏衍研究专家。在左翼文学传统的感染下,吕老师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杭州读书时,她曾拜访过如鲁迅、夏衍、茅盾这些伟大作家在浙江的故居。后来到了上海,也曾参访鲁迅、宋庆龄等名人故居,以及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遗迹,这些脉络都使吕老师对党有了一种向往之情,所以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后,她认真做了决定,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五年的党龄,一如既往的坚持。吕老师不仅在工作和学习中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更把党性和党的灵魂思想融入到学术研究中。成为一名党员,使她更加自觉地关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吕院长诚恳地讲道:“这段历史在新闻事业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脉络,它会使我更加自觉的去学习和理解这个过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见证了上海的改变
提起回忆,人们总是感慨良多,而吕新雨院长也不例外。她从1990年来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当时的上海还远没有现在的光鲜亮丽。相比山清水秀的杭州,九十年代初的上海在吕老师眼里是灰色调的,整个城市处在一种“停滞”的状态当中。马路旁的树叶上落满了灰尘,老人们就在树下打太极,这可能就是吕老师对上海的“最初印象”。还有慢悠悠的公交车,吕老师给我们打了个比方,那时如果要从复旦大学来华东师大,要坐上一天的公交。在复旦读博期间,吕老师居住在复旦的南区宿舍,而宿舍旁边就是农田,每天要穿过这片农田才能进入宿舍区。
而到了1993年,恰逢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加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力发展上海,把上海建设搞起来。从93年起,上海开始呈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崭新面貌。那一年,吕老师刚好博士毕业,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工作。“你是从中文系出来的,可能对新闻缺乏实践的感受,所以应该去新闻媒体了解什么是新闻感。”当时新闻学院院长丁淦林教授对她提出了要求。于是,她去了上海电视台实践,进入到《新闻透视》和《纪录片编辑室》两个栏目。《纪录片编辑室》是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其形成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当时,编导们在创作一部反映上海第一座高架建设工程南北高架的纪录片《大动迁》,讲的是上海市民为此付出的代价以及支持。吕老师还提起了前几天,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和社会发展学院合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活动上海主题纪录片展映,在讲述上海的变化时,也放映了这部影片,还请到了吕老师在《纪录片编辑室》的时候很熟悉的章焜华老师。张老师来到现场讲述大动迁是怎么拍摄完成的,让同学们深切感悟到上海几十年来的变化过程以及前辈们奋斗的不易。
华丽转身:在发展与磨合中前行
亲身经历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处于新旧蜕变的巨变之中,到如今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转身。吕新雨院长动情地说:“我们从影像里可以目睹和感受到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上海市民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命运是怎样和这个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吕老师也客观地说道:社会是复杂的,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深度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上确实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风气已经逐步地向好方向发展,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都在寻找条件解决,比如环境问题,城乡差别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地位。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遭遇到一些曲折和挫折,而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党建工作和实际结合:才是最切实的
在实际工作中,吕新雨院长也亲身经历过很多党建活动,自从去年就职院长一职后,她参加过多次的党校党课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的洗礼,使自己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如何与中国的发展并驾齐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努力地在学院的发展中进行贯彻和执行。经历过这些活动,吕老师也深刻地认识到党建的工作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党建工作要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党建工作应该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有机的配合起来,并且党建本身要努力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推动力,对学科发展、双一流建设要起到真正有效的推动,这是最重要的。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因此,青年党员学生需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和国家的振兴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结合不是一个口号式的结合,而是需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在自己身上。学生党员要全面理解中国发展的目标、方向、问题,以及中国在整个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并且将其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追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大格局,才能真正做出有助于国家、社会、学校发展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