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书籍成为人们彼此问候的起点,情感栖息的归宿,心灵连结的通道。这一天既是读书人的节日,也是出版人的节日。
这个世界读书日,我们采访了几位毕业于必威Betway东盟体育的出版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传统阅读迅猛冲击的时代洪流中,他们选择成为“逆行”的图书人,用文字守护无数人的精神栖息地,共同重塑着新时代的阅读。
出版行业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对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期待,勾勒着它纯洁浪漫的理想一面。而里面的人却明白现实的一地鸡毛,就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展示的一样,这里时常有捉襟见肘的经费、不尽如人意的文稿和难以出圈的小众市场。
或许,我们不应预设一个文化与市场水火不容的道德前提,在这个围城里,更多的是像沈骏一样的人,游走于两种极端之间,将对职业的期许转化为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踏实地做好知识的“摆渡人”。
沈骏于台湾
求索之后的答案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2009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校友沈骏,目前是读客文化的合伙人和历史社科产品线的主编。他所在的读客文化是民营出版公司中的翘楚,在中国书业享有一定声誉,曾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无声告白》《生死疲劳》等畅销书。由沈骏主编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五万年中国简史》等书也获得了市场与读者的认可,豆瓣评分多在8分以上。谈起自己出版的书时,沈骏的语气总是很自豪。
初入大学时,沈骏就读于广告学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社团活动中,自己真正着迷的是文学性的内容。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已经退休的张溦老师曾开设通识课《中国历代文学》,在课堂上他了解到古人如何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勘和解释——这其实也是现代编辑要做的基本工作,这种一丝不苟的热情深深感染和鼓舞着他,对文字与传统文化的热爱支撑着他做出了转专业到编辑出版学的这一决定。
得益于对文字的敏感和喜爱,编辑工作对于沈骏来说十分得心应手。他曾在《中文自修》杂志的编辑团队实习,有一次新杂志封面的拼音少了一个字母,校对老师们都没有在意,最终这一错误由他发现。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件事给了沈骏非常大的鼓励,他一直铭记于心。
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成后进入出版界,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可事实上,回顾沈骏的职业生涯,他并非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迷茫时他会多去尝试,从诸多可能性丛中抽丝剥茧,找到最后想要的答案。在求职的选择上,沈骏也曾一度陷入迷茫的状态。大四时,他在读客文化实习了八九个月,但毕业后他没有立刻来到熟悉的公司,而是选择再去其他行业进行尝试和体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辗转于一家传统文化领域的NGO、忙碌但收入较高的教育行业,及另外一家出版公司,在多次比较后,最终他依旧选择听从内心,回到读客继续熟悉而喜爱的出版工作。对他而言,重回读客前的这些尝试让他更加明晰了“对出版行业的热爱与对做书的热情”,编辑出版工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是独一无二的,用他的话说,“工作、兴趣、和生活如果是分开的,我会觉得痛苦。”
从业多年来,从娱乐方向到转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社科线,从技术岗到管理岗,从基层编辑到公司合伙人,“抓住每一次机会”让他能够在行业内不断精耕进取。而机会的获取也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淀。沈骏平时喜欢阅读,对历史书籍尤其感兴趣,柏杨先生的《通鉴纪事本末》帮助他入了历史学科的大门,之后不断的深挖钻研为他所从事的历史社科方向打好了基础。一如读客文化以“激发个人成长”为使命,沈骏也抱着成长型心态平和地接受了随之而来的挑战,“并不是说技术越强,随之管理能力就会越强。如何提升管理能力,这也是我目前在摸索的事情。”
读客优秀内训师获奖发言
追求极致的“摆渡人”
“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底线,做到极致,保证书的质量。”这是沈骏对编辑工作的态度。事实上,如果透过图书出版后的光辉表象,落入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很容易就会发现,出版业并不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场所,甚至对于像沈骏这样带有“完美主义”气质的人而言,成本、时间资源的限制一直是个难题。经营者需要盈利,就不能全然只考虑自己的审美和追求。徘徊于市场与文化之间,编辑时常需要适时地去考量、取舍。
2016年11月,《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出版。而在这本书出版前的一整年时间里,沈骏都埋头于这本书的编辑工作。那时,他刚加入读客文化不到一年,尚未接触过历史类译著的编辑工作。从寻找专业的译者到自己审稿校对,整个过程都显得尤为艰难。“它不像小说的翻译,语言流畅即可,历史类的书籍必须要兼顾到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在选择译者的过程中,沈骏先摸排了一遍市面上同类书籍的译者和相关领域的学者,逐一发邮件、打电话联系。由于多数学者忙于学术,许多尝试都以吃闭门羹结束,但“多尝试总归没错”。最终,沈骏在试译稿中挑选出一份最佳的——它来自于一位前英语文学专业的副教授,同时沈骏又请了中亚史研究领域专家徐文堪先生进行史实方面的校勘。拿到一稿后,他即刻投入到复杂繁琐的审稿过程中,除了校对文本,审稿还涉及对历史概念的考据。在自己查阅资料无果的情况下,徐文堪先生成了专业方面的请教对象。于沈骏而言,编辑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整本书校对下来,他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显著提升。
彼时,适值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丝绸之路”与时代主题不谋而合,因此,销售部希望趁这一热点阶段,提前将书推广上市。然而,编辑部却因此面临着棘手问题——临近上市之时,书中的地图尚未审核完成。公司内部一种声音意欲放弃地图,而沈骏坚持,对于一本历史著作而言,一幅可视化的、准确的地图必不可少,“编辑理应对一本书的质量负责。我很在意我所编的书最后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它不够好,我心里难受。”在争议和踌躇之下,沈骏做了两手打算,他盘算出最晚的付印日期,准备了两份付印的文件——一份留有地图的位置,一旦审图号批下即可附上;而另一份没有地图。这是他能做的最后努力。所幸他的坚持终有所回报,最终,一本附有详实地图的《丝绸之路》呈现在读者面前。
《丝绸之路》中的地图之一
事后回想起这本书的出版过程,沈骏坦言,这本书是他做得最艰难、但也最喜欢的一本书。在书末的译后记中,译者邵旭东对沈骏的辛勤工作道谢,“没有他,此中文译本不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据豆瓣图书页面显示,《丝绸之路》的评分达到8.3分,近半的读者给予五星好评。这本书的编辑经历也为沈骏之后的工作内容转向打下基础,2017年,沈骏开始担任历史社科线主编。
对于沈骏来说,“编辑的价值就是搭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发现优质的内容,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在读客文化,一本书通常只由一位编辑负责,从头到尾,经历漫长的、逐字逐句地校对,一本实实在在的作品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也往往为编辑赋予了无可比拟的成就感。用一个更加贴切的词语来形容这一角色的话,编辑像是一个“摆渡人”,将读者送往知识的彼岸。
一本书的编辑工作结束后,沈骏会将自己的工作延伸至收受端,时不时去豆瓣页面查看读者评价。2017年,“半小时漫画”系列图书出版。这是一套针对中学生的科普书籍,但却收获了不同类型读者的关注,豆瓣评分为7分左右,这并不是一个让沈骏十分满意的评分。最初,他总是会去在意 “豆瓣评分”,对“豆友”的负面评价耿耿于怀——豆瓣评分是大众衡量书籍品质的标准之一,而低分无疑是对编辑的沉重打击。后来的他逐渐释然,“因为目标受众不同,很难保证百分百的人都能喜欢这本书,只要在工作过程中,我能确保自己对读者负责就好。”
相比负面的评价,沈骏直言,“更害怕书没人看见”。放眼整个图书市场,95%的书如石沉大海一般籍籍无名,连一个负面评价都显得难能可贵。无论是从知识价值还是从市场效益来看,这样的局面都是图书出版行业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沈骏的工作中,一部分工作就是图书的“再出版”。对于那些内容优质,但因策划失误而默默无闻的作品,沈骏对其重新策划后再次推出。“销量的好坏不仅仅是内容的问题,宣传在其中也很重要。内容与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我希望能让好书‘起死回生’。”
如今,沈骏已经从基层的编辑技术岗转为管理岗,他面临着心态上的转变。除了制定出版计划,协调、推进大家的出版工作外,他还要考虑更多的东西。“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要有勇气有魄力做出决定,将一个团队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这需要强大的内心。”2019年,团队逐渐扩大,沈骏的管理压力骤然增加,他咬着牙坚持,逐渐挺过了这个瓶颈期。
从理想中汲取力量
进入出版界近十年,沈骏感受着时代潮水的方向。
出版是内容驱动的行业,但渠道营销也渐渐成为了出版市场不可忽视的的变量,十年前流行的是纸书、影视,如今有声产品、线上课程、短视频、游戏、剧本杀等新形式层出不穷。读者的阅读深度也在不断提升,娱乐化的内容逐渐转移至线上渠道,出版物市场里,《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这类有深度、有知识性、有思考性的作品畅销。
作为读客文化的合伙人,高管的光环之下,沈骏在持续的剧变中保持着自身的定力。当营销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沈骏承认行业要创新离不开“从0到1”的灵感与创意,但他更强调要做“从1到2、从2到3”的事,即靠大量的基础工作来了解市场、分析受众。
在策划“半小时漫画”系列的过程中,沈骏及团队思考的是“半小时漫画”品牌的未来发展,而不仅局限于历史系列。这就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该如何规划整个品牌?定位与产品结构是什么?之后,沈骏及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确定要打造一个漫画科普品牌,而品牌的独有价值则是把有门槛的知识用图像降级,把难懂的文字变成简单的图像。历史系列上市后,读客文化又推出了经济学、唐诗宋词、健康常识等系列,并根据市场反馈将读者定位至对于漫画形式接受度更高的学生群体。
沈骏获2018年全国书业年度编辑
年轻人进入出版业心里多半装着“朝圣感”,把出版业当作与书有关的庙堂,但为行业唱衰的噪音从未消减,一些毕业生在出版业的门前踟蹰,甚至选择从中逃离。“我不觉得选择出版行业是一种理想主义,是需要靠情怀来牺牲生活的,这是对出版行业的误解。”沈骏认为,一个行业能有多少前景,主要看这个行业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即便是疫情来袭的这两年,人们对阅读的需求也并未缩小,虽然实体书店从疫情以来销量一直在下滑,但网站和短视频渠道的依然每年在上涨。有人在阅读,出版便有意义,他对所从事的行业怀有乐观的期待。
沈骏并未回避随之而来的种种压力因素。谈到年轻人对大城市生活压力和裁员潮的恐惧时,他坦言民营出版公司与广告公司、互联网公司类似,薪资与工作压力是成正比的,工作强度也确实更适合年轻人。与此同时他抱定一种实践的智慧,“职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进了一家公司后能不能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否则规划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出版行业是一个很吃经验的行业,在前几年迅速积累经验、打好基本功,手上的资源多了,后面就会做得比较游刃有余。”
理想的花总要开在现实的土壤。在沈骏看来,没有理想和热爱支撑,很难做出真正令人敬佩的成绩,但理想主义区别于幻想主义,应当基于对行业的充分了解。“任何工作、任何公司、任何行业都会有光鲜的一面,也一定会有面目可憎的一面。那这时候自己就要做判断、做权衡,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热爱,是否愿意去接受那不好的一面,如果愿意,那就说明这个理想是真正能给予你力量的。”
如果编辑是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撑船的人,沈骏不仅在逐浪,更是勇立潮头、制造浪花的出版人。也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后浪,掀起属于出版人的时代波澜。
文|陈瑶、严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