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189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关键时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正在从全要素、全流程的角度重塑国际传播的实践格局。依托日益完善的算法、不断提升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数据资源,人工智能技术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系统化的战略评估和更精准化的战略决策支持,同时也带来了深度伪造、算法歧视和信息泄露等挑战,从而对国际传播的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利用AIGC技术增强国际战略沟通能力,推动其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正向力量,成为亟需研讨的时代议题。

        有鉴于此,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主办,必威东盟体育平台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第七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学界、业界相关工作者,以“主体延伸与路径重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为主题,从创新实践、创新研究两个维度交流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国际传播的最新成果,推进传媒业界和传播学界的交流合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

        开幕式上,必威东盟体育平台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院长、教授王峰依次致辞。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开幕式。

        赵启正提到,战略传播作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概念,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更是构建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工具。在ChatGPT等工具广泛使用的背景下,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加强对外战略传播。他指出,要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智能化的内容生成,通过训练模型来生成符合中国立场和风格的英文内容;要构建中国的跨领域的合作网络,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战略传播的实践和应用;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等方式,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战略传播素养的专业人才。

        王峰在致辞中首先对来自业界和学界的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随后,王峰提到Open AI即将停止API对我国的接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认为,目前国内的教育已经走到了人工智能的分岔口,合理使用大语言模型辅助教学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规范学生使用AI辅助的范围和原则;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结合大语言模型不断发展自身能力。王峰强调,使用大语言模型要有国际视野,不仅要发展技术,更要重视使用场景和技术的落地,我们要打开思路,把大语言模型应用到具体场景当中。


第一场

数智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能力跃升的创新实践

        如何利用AIGC技术增强国际战略沟通能力,推动其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正向力量,这是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第一场会议以“数智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能力跃升的创新实践”为主题,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晨晖学者张洋主持。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文建从主体延伸、路径重构、体系重构三个维度分析我国战略传播的发展方向。首先,传播的主体已从政府、媒体扩展到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其次,路径重构要在智库的框架之下,让中外各界做出高效、友好交流;最后在体系重构方面,要看到战略传播和传播战略的差异,并通过广泛调研,丰富战略传播的体系内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财经部主任庞新华以5月份习近平主席访欧为例,分享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的新趋势,包括英语记者首次进入核心时政报道团队、强调时效领先、与外媒合作多渠道传播、创新国内外网红的互动表达、媒体外交、多语言集成发展、开展民意调查、深耕配合性报道、抢占第一定义权、善用AI技术辅助等等。

        上海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嵘分享了上报集团国传中心构建国际传播矩阵、举办国际传播活动、培养年轻国传人才、遴选优秀国传项目四个方面的国际传播实践,并指出要从深入推进国际传播矩阵建设、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十大融媒IP、全力推进音视频多语种转化与发布平台建设、国际传播海外设点、全力深化高校合作加强国际传播学术研究五个方面加强未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上海日报社总编辑刘琦指出,当前国际传播的痛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外宣的叙事过于宏大,其次是用词或报道的角度过于说教。她指出国际传播的目标应当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meet(听见)、connect(连接)与resonate(共鸣),并结合上海日报和第六声的一系列实践案例,生动地探讨了如何讲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故事。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主任杨江分享了新民晚报“老外讲故事”的创新实践。他指出了几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智库专家的加入;二是话题从大主题到小切口,注重同频共振;三是叙事的延伸,注重中华文化叙事。此外,杨江强调在“老外讲故事”的创新实践中,要尊重“他者”在叙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他者”从“主角”变成“主导”。

        澎湃新闻编委吴挺通过分析海外媒体对澎湃新闻的转载、引用与报道等情况,探讨了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场域取得的效果,他认为澎湃新闻国际传播的优势是实现了官方和民间传播场域之间有来有往的互动,以及政策圈的信息互动与流通,从而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和转载。除了这种硬核外交外,澎湃新闻关于民营经济、气候变化环境以及普通劳动者的报道也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重点,

        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汤砺锋指出,AIGC是重塑媒体生态、激发创意思维、提升内容价值的革命性力量,并强调要从三个方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技术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全媒体集团。首先,从技术革新、机制创新、跨界融合等维度进行全方面布局其次,驱动内容与产品创新,实现智能工具的创新应用和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升级。最后,坚守伦理之锚,规范AI使用之道,即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坚持数据安全、信息保护;坚持凝聚共识、协同共治。

        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石分享了上海文广SMG国际传播中心的组织架构、传播资源与实践策略,尤其详细介绍了当前国际传播中心的重点项目“ShanghaiEye”。在充分整合各类国际传播机构、高校智库和上海留学生群体资源的基础上,“ShanghaiEye”主攻解释性中长视频的制作,并积极进行AI技术的尝试与应用。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朱晓茜通过对其团队国际传播作品的分享,讨论了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路径。首先创作者需要有使命感,树立有效的传播目标。其次创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国际受众,有的放矢提高传播效果。最后,内容必须客观真实,采用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此外,朱晓茜强调AI技术可以在构建精细人物画像、修复声音和图像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财全球编译部主编陈娟通过对国际媒体涉华财经报道的详细分析,指出财经逐渐成为海外舆论斗争的一个新的焦点,其中经济、公司、金融等话题是海外媒体关注的重点。第一财经聚焦企业和产业新闻,致力于财经类事实核查与财经细分领域的深耕,旨在通过专业的财经定位和国际化通用的语言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二场

数智技术重构国际传播研究的创新路径

        当天下午,第二场会议以“数智技术重构国际传播研究的创新路径”为主题展开,邀请学界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副院长路鹏程主持会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隋岩通过分析在不同语境下“能指”和“所指”意指关系的不同,探讨同构追求的终极传播。他指出,符号背后的意义总在变,但终极传播中的符号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有一个意义,都指向一个所指,这种唯一性就构成了同构,也就形成了强制性的传播。但同构作为终极的传播,其实是被教育的结果,这一点在未来的战略传播的策略制定中应当加以重视。

        清华大学新闻与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智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昌凤指出要将跨模态沟通作为大模型时代的传播战略,并从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信息对人类认知的影响、多模态技术对传播战略的影响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她强调大模型正在改变信息的传播生态,其带来的视觉优先偏向对信息接收、信息整合与记忆、学习与教育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朱鸿军提出,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需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实现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创新转型的再出发,其核心就是与实践对接,这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媒体定位的转型,以及行业资源的整合,以期实现从媒介实践中来,再到媒介实践中去,使新闻传播学研究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围绕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与“政治壁垒”及其突破进行可行性探讨。他指出对外传播中的两大终极力量分别是情感感召力和实力。其中,情感感召力主要通过情感沟通力、高情绪唤起以及情感关注来实现;实力则包含本国的实力和本国的介入力两个层面。关于两者的具体实践,赵云泽强调,情感感召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介入能力需要相辅相成,在应用时要进行适度地调节。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院长、教授张洪忠探讨了基于AI技术的社交开源情报对全球信息传播结构的影响。社交开源情报指普通民众为主体的网民,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所构建起的一种新型的情报网络,随着其不断发展,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机构媒体的权威进一步减弱,AI技术加持和用户选择的共同裁定将成为新兴权威形式,如何应对这种新的传播生态将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编辑孙墨笛在国家治理视域下对《对外关系法》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讨论。他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度融入《对外关系法》的意义在于明确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于发展对外关系的保障作用;形成新时代外交思想、法治思想、文化思想的交汇融通;以法律形式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局。此外,他还强调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即提升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实践性以及人民性。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院长、教授张恒军指出要实现跨文明视域中的战略传播叙事,首先要在话语语境上重视问题结构的“去脉来龙”;在时空语境上重视异质交往的“全球共通”;在文化语境上重视文明创造的“问题驱动”。未来战略传播叙事话语着力点将旨在于宏观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话语、于中观层面构建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于微观层面构建共情文明书写的社群话语。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徐剑指出城市形象传播进入了人人创作、人人展示、人人分享的时代。他指出,在人人传播的时代,全球城市形象发生了数字转向,主要呈现为传播主体变革、传播渠道变革、传播内容变革以及传播受众变革四个方面。

        上海大学新闻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院长、教授严三九对短视频独特的国际传播力进行了探析,他指出目前我们处于视听传播大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和国际传播的新阵地,亟需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以短视频推动国际传播理念的转变,实现从语态到样态、再到生态的全方位创新。具体而言,需要转变语态,从理性叙事到讲好故事;创新样态,突破传统题材模式;完善生态,在传播和互动融合中构建年轻人的共通性话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姜华对人工智能的类人演进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人工智能类人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推动“数字革命”背后人类社会的再分层、使人类面临思想层面的新困境、在与人工智能的频繁互动中无法进行深度交流等多方面的问题。最后,姜华强调,在发展技术的时候,应该回归到人本身,如果脱离了人,技术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

        上海大学新闻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授杨海军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品牌中国话语建构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一系列AIGC广告案例的分析,他指出,国际品牌在中国话语场景建构、中国文化的应用和中国消费者的情感沟通与信任关系建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从理论维度分析国际传播中国话语构建的文本生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新进路。

        必威东盟体育平台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虹指出,在数字文化背景下,战略传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同文化如何和谐共处,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层次是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为。她强调战略传播不应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更应该注重战略传播实践与个体经验的结合,因为触达力是基础、解码力是关键,认同力才是国际战略沟通的主要目标。

        至此,由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主办,必威东盟体育平台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各位业界、学界专家立足各自的工作、研究领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现状及前景出发,产学联动,共同探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的主体延伸、路径重构和体系建构,为新时代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带来丰富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