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上午,必威东盟体育平台闵行校区的第二教学楼218教室举行了一场深具启发性的讲座,主题为“音影相携——电影声音设计”。这场讲座由声音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上海戏剧学院的詹新教授主讲,数十位同学线下聆听讲座,还有来自中西部高校的近110多位影视专业老师线上同步观看讲座直播。
经典电影打开“听觉”盛宴
詹新教授以电影《奥本海默》的声音设计入手,展开了对电影声音设计重要性的讨论。他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控制声音的强度和质感,来增强视觉画面的冲击力和情感深度。
1.声音的静谧与力量
詹新老师指出,《奥本海默》在原子弹爆炸的场景中,与传统电影中的大声爆炸效果不同,电影中选择了几乎完全的静谧,只有微弱的风声和纸张飘动的声音。这种设计在视觉上的剧烈爆炸与听觉上的几乎完全静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情感与心理的冲击
詹老师强调,这种反常的声音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选择,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决策。它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一个场面的效果,更是为了加深观众的情感体验,使观众在情感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
3.导演的意图与声音的表达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样的声音设计充分展示了导演对声音表达导演想法的深思熟虑。导演通过声音的缺失强调了爆炸的空虚和后果的严重性,这样的设计使得声音成为传达导演创意和加强影片情感深度的重要工具。
声音叠加构建环境,推进叙事
在讲座中,詹新老师详细分析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战争史诗《敦刻尔克》中的声音设计,展示了声音如何成为电影叙事的强大工具。这部电影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没有使用传统的战争场面对话,而是通过声音的层层叠加构建了一种紧迫且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1.声音的环绕感与方向性
詹新老师指出,《敦刻尔克》的声音设计精妙地利用了环绕声技术,使观众感觉到声音从多个方向涌来。例如,电影中的空袭场景,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飞机从天空的一个点飞速移动到另一个点,引擎声、机炮声和轰炸的爆炸声环绕四周,这种声音的方向性和动态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2.利用静默与突然的响声
诺兰和他的声音团队在《敦刻尔克》中巧妙地运用静默,为突如其来的响声制造了对比,从而放大了声音的心理影响。詹新老师特别提到了片中士兵们在海滩上等待撤离时的场景,背景中长时间的静默被突然的轰炸声打破,这种设计让观众的紧张感瞬间推向高潮。
3.声音与视觉的同步精度
詹老师强调,《敦刻尔克》中的声音设计与视觉效果的同步精度非常高,这是通过精确的声音编辑和调校实现的。在电影的多条叙事线中,声音不仅是环境的一部分,更是情感和叙事的驱动力。例如,在影片的海上救援部分,小船在风暴中颠簸的声音和水花溅起的声效都极具层次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恐惧和不安。
通过这些详细的分析,詹新老师向在场的学生展示了声音设计在《敦刻尔克》中如何超越传统电影音效的应用,并成为强有力的叙事工具。
深入声音设计的技术细节
詹新老师继续讲解声音设计的技术细节,包括如何捕捉场景声音、设计特定的音效以及声音后期的混音技术。他分享了使用不同麦克风和声音编辑软件进行声音捕捉和编辑的技巧,以及如何处理现场录音中不可避免的干扰声。詹老师还强调了声音设计师在电影制作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剧本解读者和创意贡献者。
创作案例的经验详解
在讲座的实际案例分析部分,詹新老师带领在场学生深入了解了声音设计在电影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案例是他参与的国产电影《上海1976》。詹新老师强调了声音在增强电影叙事和氛围中的关键角色。
1.电影背景:
《上海1976》是一部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聚焦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社会和个人生活。电影通过一系列个人故事,展示了那个动荡时期的复杂情感和社会变迁。
2.声音设计:
詹新老师特别提到了电影中使用的环境声音,如市场的喧嚣声、电车和马车的声音,这些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声音效果来重现1976年上海的生活气息。电影还使用了上海方言,增加了地域特色的真实感,同时通过对话和背景音乐来强调当时的社会氛围。
3.八音盒的象征意义:
詹新老师在讨论《上海1976》中的八音盒时提到了其在影片中的独特角色和情感象征意义。八音盒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物件,还是电影中一个关键的声音元素。在电影中,这个八音盒是一个定制的道具,内部有父母的照片,象征着家庭和记忆。八音盒在电影的多个场景中出现,它的声音在电影的不同部分起着贯穿作用。特别是在一段情感深重的场景中,八音盒的声音逐渐增强,以展示电影中人物对过去的回忆和情感的深挖。这种声音设计强调了八音盒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对象,更是一种情感的承载和历史的回声。
通过近两小时的讲解和互动,詹新老师的讲座不仅提升了师生对电影声音设计的认识,也强调了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师生们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造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期待在未来的电影制作中,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作出更多感人至深的影视作品。